发布日期:2025-08-08 00:23 点击次数:117
古玉鉴定的第八点不可仿特征就是“规制难仿”,这一点很多人不理解,为何发出来的藏品得不到回应,为何有些自以为很得意的藏品在别人的眼中就是“一眼假”的“垃圾货”。
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,就是“规制”。
规制不是给普通人看的,而是给特殊的人群使用的,这样的总结非常精准!规制确实是古玉鉴定中极其关键且难以被仿品完全攻克的核心特征。
让我为大家继续深化和补充一下这个重要概念:
图片
真品的纹饰规制清晰线条流畅
一、“规制难仿”的深层解析:
1. 时代法规与礼制约束:
古代时期由于资源和等级制度的沿袭,玉器(尤其是高等级玉器)一直被统治阶层所垄断,宋代以前,玉器的材料和工匠都被严格管制,绝非民间可以随意创作。
其形制、尺寸、纹样、组合、使用方式等,受到严苛的礼制、舆服制度、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。
例如:周代的“六器”(璧、琮、圭、璋、璜、琥)各有其特定的祭祀对象和等级使用规范;不同等级的贵族使用玉器的种类、尺寸、纹饰(如龙纹的爪子数量)都有明确限制;汉代玉衣的等级(金缕、银缕、铜缕)对应不同的身份地位。
图片
金缕玉衣的规制很高,有些都是上等的和田玉质
仿品制作者可能了解大致形制,但对这些细微而严格的等级、礼法规定往往理解不深或忽视,容易露出马脚。
2. 技术规范与作坊传承:
古代官办玉作或重要民间作坊,在特定时期内会形成高度统一的技术规范。这包括:
纹饰单元的标准尺寸与排列规律: 如战汉谷纹、蒲纹的颗粒大小、间距、排列方式(非绝对机械,但有时代共性和地域风格)。
图片
古代玉璧的功能很多,用水仓玉制作的旋纹玉璧一般用于陪葬
特定纹样的程式化表达:如良渚神人兽面纹的眼部、冠饰、獠牙的组合比例和刻画方式;西周凤鸟纹的喙、冠、尾羽的典型样式;战汉螭龙纹的头型、耳、足、尾部的时代特征。
器型结构的固定比例:如玉琮的射高与节高比例、玉璧的肉(璧体)与好(孔)的比例在不同时期有偏好;玉剑具(璏、珌、格、首)的尺寸比例和相互匹配关系。
图片
仿品会使用数码雕刻的功能,但是造假者却将不同的时期混合在一起
这些规范通过师徒相传、作坊内的模具、图样得以严格传承。
仿品造假者的制作原型一般是博物馆实物,或者是图册资料,照猫画虎,可能模仿了“形”,但难以精确复制这种内在的、无形“法度”和“韵律”。
图片
即使按照图册的纹饰仿制,这种赝品也只能骗骗那些“XX帮”
3. 良渚“神人纹”的密码:
良渚神徽(神人兽面纹)是高度抽象化、程式化的图腾,其构图元素(神人、羽冠、兽面、獠牙、重圈眼等)的组合方式、比例关系、减地深浅、线条力度,在同一文化核心区、同一时期具有惊人的一致性。
它们表达的中心意思和涵义,绝对不是我们现在的猜想和解读,可能包含着当时统治者的权威、部落的文化或者早期的宗教萌芽信仰。
图片
真品的神人徽面有着特征的祈神和祭祀的功能
而市场上所有仿品出现的问题:
元素组合错误:可能混淆不同时期、不同等级器物上神徽的简化程度(如将完整神徽与简化神徽特征错误拼合)。
比例失调:神人、兽面各部分比例不准确,导致神韵全失。
工艺失准:减地不够平整流畅,阴刻线不够犀利精准,无法再现良渚玉工那种高度严谨、近乎宗教般虔诚的琢玉状态。
图片
仿品的神人徽面比例失调
二、规制的总结与鉴定要点:
1、“规制”是古玉制作的灵魂:它不仅是玉器的外在表现形式,更是当时制作年代的时代精神、礼制思想、工艺标准、审美风尚的综合体现。
学习历史,从历史文化角度解读各种不同时期的纹饰和特征,也是我讲课的特点,就是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不同时代的规制,这是鉴定的文化基础。
图片
真品的辟邪是具有镇宅祈福功能的神兽,不怒自威
2、为何说鉴定过程中,细节是魔鬼;我们要求大家在古玉鉴定时,必须死磕细节,而这一点的前提是你对真品的熟悉度,多去看博物馆,从另一个角度,就是提升熟悉度的过程。
我们可以通过比对标准器,(考古出土品、馆藏公认真品)的纹饰单元大小、排列密度、组合方式。了解和熟悉这些纹饰出现的位置和方向,测量关键部位的比例是否符合该时代、该器类的常见规律。
图片
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很多纹饰都可以在玉器上看到端倪
这也是以前要求大家去博物馆参观时寻找同类项的原因,你如果发现了一个饕餮纹不仅在玉器上出现,在青铜器、陶器和漆器的表现形式上,也有不同的方向和区别,就可以区分出饕餮纹在何时出现,它的细节表现特点在哪里?
图片
考古出土时的金器与玉器上的饕餮纹
反观玉器上面的仿制饕餮纹,一眼就能看出端倪,鉴定水平就是这么提升起来的。
图片
仿品的饕餮纹带有现代卡通色彩
3、观察特殊工艺(如游丝工)的线条质感、气韵是否符合真品特征。这一段应该属于工艺环节,但是对于整体的规制制作,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我们可以通过审视纹样是否符合该文化的典型程式,看出有无生硬拼凑或时代错乱感。
图片
多种臆想合而为一,属于智商不在线的脑残“国宝”低仿品
目前市场上仿品的通病:对规制理解流于表面,模仿其“然”而不知其“所以然”。
在细节处常表现为:比例失调、组合混乱、线条僵硬或浮滑、神韵呆滞、特殊工艺特征无法精准再现。
图片
仿制的饕餮纹无神无光,属于工艺品范畴
现在虽有电脑扫描,然后数码雕刻,最后人工修磨的各种玉璧出现,但是你稍微看一下细节就明白,这种机器的扫描和仿制,最大的问题是“无神”,整体琢磨痕深浅一致,弧度转角一致,直线断口一致,与人工琢磨的玉器痕迹相差千里。
因此,“规制难仿”是古玉真伪鉴定的核心依据之一。
它要求鉴定者不仅要有“眼力”去观察细节,更要有“学识”去理解古代玉器背后的制度、文化和工艺传统。
图片
真皮的石家河玉神人,细节可以看到差异
仿品或许能模仿外形,但深植于历史土壤中的“规制之魂”和巅峰时期的“鬼斧神工”,是难以被真正复制的。
这也是第八讲中的关键点!就是理解并运用好“规制”,这是通往古玉鉴定高阶的重要阶梯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